昆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區域:江蘇蘇州
- 類型:民俗
- 更新:2020-09-27 15:10
- 網友“金鷓鴣”分享
昆曲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戲曲之一,也被稱之為“昆劇”,是漢族傳統戲劇中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國內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被稱為百戲之祖!
昆曲
圖片由網友“金鷓鴣”提供

昆曲的歷史
昆曲又稱昆腔、昆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區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魚將傳奇《浣紗記》以昆曲形式搬上舞臺,使原來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進入戲劇表演領域,進一步擴大了影響。萬歷年間,昆曲從江浙一帶逐漸流播到全國各地。明代天啟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興盛的時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漸衰落下去。新中國誕生以來,昆曲藝術出現了轉機,國家先后建立了7個有獨立建制的專業昆曲院團。目前昆曲主要由專業昆曲院團演出,有關演出活動多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
流行地區:江蘇、上海、浙江、北京、湖南、江西
昆曲經典劇目
昆曲是一種高度文人化的藝術,明清許多從事昆曲劇目創作的劇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杜糜洝?、《牡丹亭》、《長生殿》、《鳴鳳記》、《玉簪記》、《紅梨記》、《水滸記》、《爛柯山》、《十五貫》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劇目,其中前三種有全譜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譜留存。清代中葉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戲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來的昆曲折子戲有四百多出。昆曲新編劇目有《南唐遺事》、《偶人記》、《司馬相如》、《班昭》等。
昆曲的表演內容
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昆曲在表演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綜合。隨著表演藝術的全面發展,昆曲腳色行當分工越來越細,主要腳色包括老生、小生、旦、貼、老旦、外、末、凈、付、丑等。各行腳色在表演中形成一定的程序和技巧,對京劇及其他地方劇種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昆曲音樂曲調旋律優美典雅,演唱技巧規范純熟。贈板的廣泛應用、字分頭腹尾的發音吐字方式及流麗悠遠的藝術風格使昆曲音樂獲得了“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昆曲的榮譽
昆曲歷史悠久,影響廣泛而深遠,它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戲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藝術形式精致,內涵深厚。由于昆曲具有的獨特文化價值,因此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清末,昆曲就逐漸沒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得到一度的振興。近年來,隨著傳統戲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昆曲正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演員和觀眾隊伍不斷縮減。昆曲要生存發展,有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亟待解決。
昆曲代表人物
魏良輔:為嘉靖年間杰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后人奉為“昆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圣”之稱。
湯顯祖: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沈自晉:沈自晉出身于吳江沈氏家族,淡泊功名,待人溫厚,勤學博覽,富有文才。他更有非凡的音樂天賦,終生酷愛,鉆研不息,是劇壇江派的健將。著作有《黍離續奏》、《越溪新詠》、《不殊堂近草》等。
俞振飛: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于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
張嫻:昆曲旦角,后任教師。原名張鳳霞。生于上海。被大家親切稱為“我們的昆曲媽媽”張嫻。
江蘇蘇州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昆曲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昆曲》由"金鷓鴣"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