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橋兒溝砂罐
民間陶器制作工藝之一- 區域:青海西寧
- 類型:工藝
- 更新:2020-11-05 16:15
- 網友“暖心為皇i”分享
砂罐的制作傳承,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幾百年來高原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2006年,“大通橋兒溝砂罐”,被列入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此,這項相傳了百年,幾乎消亡的民間工藝,又迎來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
如果說,在青海大地上爭奇斗艷的彩陶留給我們的是遠古的遺韻;那么,大通橋兒溝的民間陶器———砂罐,則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溫暖的記憶
橋兒溝砂罐是民間陶器制作工藝之一。砂罐底小肚大,口小,大的高二十多厘米,小的有十多厘米,同時具有耐高溫、耐酸、耐堿、韌性好、不炸不裂等特點。
提起砂罐,幾乎所有的橋兒溝人都引以為豪。用他們的話說,這是先人們栽下了樹,如今的后人們卻乘了涼!先輩創下的手藝,是不能丟掉的。
據悉,青海大通橋兒溝砂罐制作的歷史將近有200多年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項制陶的工藝是何人發明,抑或是從何種渠道傳入青海的呢?當地竟然無一人知曉!
據橋兒溝村支部書記介紹,該村位于蘊藏著豐富的燒制砂罐的天然紅土的娘娘山腳下;加之大通煤礦產出的煤中混合著上等燒制砂罐的青泥,大通煤更是燒制砂罐的上等燃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橋兒溝村產生和形成了燒制砂罐的特殊條件。村上的一些藝人們也追述,大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橋兒溝村幾乎家家都有砂罐作坊,產品除有大、中、小三種砂罐外還有砂罐罐、醋壺、雙耳煮肉大罐、砂火鍋、做飯鍋以及壇、盆、碗、藥罐等30多個品種。販運者人挑畜馱,運到各地用來交換麥子、青油、家禽和其它產品。
由于砂罐煮茶燒湯別有風味,尤其在氣候干旱寒冷的高寒地區,用砂罐熬的茶、煮的飯、燉的肉風味獨特,能起到提精神、助消化、保健康的作用,因而逐漸成為了青海河湟地區各族群眾家喻戶曉的主要用具。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后,這種民間制作工藝得到更大發展,橋兒溝村人人都能燒制砂罐,曾成為橋兒溝村的一大亮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輕巧優美的搪瓷、金屬類的器皿投放市場后,砂罐的需求量開始逐年減少,只是這些現代化的產品有時不能代替砂罐的特殊功能,因此群眾生活中對砂罐仍然有需求。近年來,橋兒溝砂罐開始遠銷省內外,一時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工匠們燒制坩堝時,發現砂罐皮層較厚,不易傳熱,耐腐蝕,溫度均勻,恒溫性強,它熬出的肉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藥湯劑,藥性不變,其他任何金屬制品遠不如此,便試著制作砂罐,形成了當地制作燒陶工藝。
橋兒溝紅土資源豐富,為燒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質條件,燒制的砂罐種類繁多,無沙眼、無裂紋、不夾生、不變形,它是河湟地區人民的主要生活用具。
如今砂罐品種繁多,有熬藥的無耳砂罐,燉菜的雙耳砂鍋,燒菜的四耳火鍋,煮粥的飯甑罐等,各式各樣,造型豐富,滿足了群眾的各種生活需要。
青海西寧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罐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大通橋兒溝砂罐》由"暖心為皇i"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