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高臺
甘谷豐富多彩的傳統風俗- 區域:甘肅天水
- 類型:民俗
- 更新:2020-11-05 14:25
- 網友“淚隨青絲散”分享
高臺。又稱高桿戲。源于宋,來自于軍隊慶祝勝利時拋人于空中的娛樂形式,后傳入民間。甘谷的高臺由山西、河南等外地客商引入,最初落戶于安遠、磐安、距今有一百余年。
圖片由網友“淚隨青絲散”提供
高臺最初的形成是源于戰爭,當時宋朝和西夏打仗,宋朝大將楊文廣駐守甘谷安遠鎮,每次勝仗,士兵們都要把將領拋向空中,以此表達慶賀。甘谷縣文化館館長牛勃向記者這樣解釋高臺的來由。后來戰爭結束,但人們為了慶賀勝利和喜悅,將向“空中拋人”的方式保留了下來。斗轉星移,“空中拋人”逐漸演變為將5歲以下的孩童固定在鐵架子上面,但表現的卻依舊是老百姓所熟悉的那些故事――《楊家將》《西廂記》《西游記》……
起先,高臺應該叫高抬。被固定在鐵架子上的孩童畫上戲妝,穿好戲服,周圍被裝飾成相符的環境,造型奇特,生動傳神。然后眾人將鑲入石塊的鐵架子抬起移動,故名高抬。隨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高抬不再用眾人以力相搏,而是被搬上了農機車輛,但鐵架子下保持穩定的石頭在車廂內形成一個石臺,名字也就被叫作高臺了。
高臺。也稱高桿戲。源于宋,來自于軍隊慶祝勝利時拋人于空中的娛樂形式,后傳入民間。甘谷的高臺由山西、河南等外地客商引入,最初落戶于安遠、磐安、距今有一百余年。高臺表演內容以古典小說、傳統劇、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中精彩片段為主,由戲劇人物裝架組成。特點是:小巧玲瓏,驚險干練,古典文雅,清秀大方,造型奇特,生動傳神,將人物的喜怒哀樂固定在特定情景之中。高臺制作在20世紀60年代前,主座以大石磨為基座保持穩定,以人抬為主,因而稱高抬。后改鋼筋水泥墩或預制塊為基座,由人抬改為車載。制作時,依特定故事情節,固定支架,使演員在支架上呈現不同姿態。高臺外表用手工制作的假山花草裝飾,上面由彩紙剪集而成動物圖案,尤以當年生肖像最為突出。高臺劇中人物由4歲左右的兒童來扮演,無論在哪里演出,家長都要對孩子進行化妝,穿上準備好的服裝,由車輛裝載慢慢移動演出。演出時,前面有吶喊助威的高蹺隊、秧歌隊、腰鼓隊、舞蹈隊、教育科技宣傳隊、彩車等,顯示出一派歡樂祥和、安定向上的景象,深受城鄉群眾喜愛。甘谷高臺以安遠、磐安二鎮最為有名,春節元宵前高臺進城表演已成為春節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
高臺表演內容以古典小說、傳統劇、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中精彩片段為主,由戲劇人物裝架組成。特點是:小巧玲瓏,驚險干練,古典文雅,清秀大方,造型奇特,生動傳神,將人物的喜怒哀樂固定在特定情景之中。高臺制作在20世紀60年代前,主座以大石磨為基座保持穩定,以人抬為主,因而稱高抬。后改鋼筋水泥墩或預制塊為基座,由人抬改為車載。制作時,依特定故事情節,固定支架,使演員在支架上呈現不同姿態。高臺外表用手工制作的假山花草裝飾,上面由彩紙剪集而成動物圖案,尤以當年生肖像最為突出。高臺劇中人物由4歲左右的兒童來扮演,無論在哪里演出,家長都要對孩子進行化妝,穿上準備好的服裝,由車輛裝載慢慢移動演出。演出時,前面有吶喊助威的高蹺隊、秧歌隊、腰鼓隊、舞蹈隊、教育科技宣傳隊、彩車等,顯示出一派歡樂祥和、安定向上的景象,深受城鄉群眾喜愛。甘谷高臺以安遠、磐安二鎮最為有名,春節元宵前高臺進城表演已成為春節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在甘谷,正月十四高臺進城表演已經成了每年春節的一個固定節目,似乎看不上高臺當地人的這個年過的就不怎么像年了。長期以來,當地流傳著安遠鎮和盤安鎮的兩種風格的高臺。牛勃說,“今年的高臺,我們從臘月十八就和各村的村支書開會研究了,匠人已經找好了?!备使瓤h安遠鎮的黨委副書記李旭輝說的匠人,其實就是會搭高臺的人,這些人的手藝都是老輩人代代相傳所得。鄉親們的經濟條件一年比一年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選中,全家人過節一塊高興。
“我們今年的高臺要表現一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農村變化,國家的惠農政策,還有我們的土特產?!卑策h鎮南城村的村支書李向陽的一番話透露了這留在后面的一手。
農民不光懂得了科學發展農業,也知道了如何外向型地發展自己,而借助文化傳播的東風揚自身發展的帆,也給“高臺”這樣一個地方民間社火的活化石賦予了新的內涵。
甘肅天水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高臺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甘谷高臺》由"淚隨青絲散"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