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廣州獅頭制作技藝)
廣東記憶:廣州獅頭制作技藝- 區域:廣東廣州
- 類型:民俗
- 更新:2020-11-04 16:30
- 網友“涼薄之心”分享
彩扎(佛山獅頭),廣東省佛山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佛山獅頭的扎作技藝源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間正式在佛山當地興起,其造型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特點,形體和裝飾設計上均采用夸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多追求神似。佛山獅頭的扎作過程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撲紙(成型)以及表面裝配(飾)等步驟組成,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為南方獅頭藝術的典型代表。
圖片由網友“涼薄之心”提供


歷史
舞獅是我國的一種歷史久遠,且具有民族傳統風格的民間活動,醒獅扎作伴隨舞獅而產生。醒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獅頭主要由用竹篾和紗紙扎制而成,涂上各種鮮艷的顏色。舞動時,獅耳、獅眼和獅口皆能活動,栩栩如生。與北獅相比,南獅造型夸張浪漫,威武雄壯,形神兼備。從清末起,廣州大新街上就聚集了扎作醒獅行。醒獅扎作講求手工技藝,扎作店內通常由師傅帶領學徒。學徒從簡單的扎筐、撲筐開始學,主要原料為竹蔑、紗紙等,扎作工具是普通的鉗、剪子、錘、油掃。扎作工藝講求工多藝熟,對扎作藝人本身的技藝有較高要求。醒獅扎作可以由一人獨立完成,制成一個完整的獅頭通常需要一周的時間。
造型特征
佛山獅頭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造型既夸張又浪漫,既威武又風趣,生動逼真,活潑可愛。扎制出的獅頭按造型可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面相為臉譜,表現獅子溫良馴善的神態;武獅以張飛面相為臉譜,反映獅子勇猛好斗的性格;少獅是一種獅頭面具,專供兒童玩耍。
佛山獅頭的形象特點是:額高且窄、眉粗、眼大明亮、口寬帶笑、杏鼻、面頜飽滿、明牙震利(舌)、雙腮突出、后枕企舒適、耳朵靈活和有角。
制作過程
佛山獅頭的制作工序相當復雜,總的來說可以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
¨扎”,即用竹篾編扎獅頭的骨架。首先根據需要,用刀將竹篾裁割成不同寬度的篾片,篾片的扎作技巧決定了獅頭的結實度。再用柔韌耐磨的紗紙蒙在獅頭上。
“撲”就是“撲紗”,上完加了明礬的紗紙后通常還要加一層布,以保獅頭的結實。
“寫”即著色,按照模子的輪廓把整個獅子頭的面部畫出來,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強烈的對比,多以黑白、紅綠、金銀等顏色相配,在寫好顏色的獅頭的表面涂上一層光油,可以使顏色更加鮮艷亮麗。
“裝”指貼上眉毛、耳朵、眼睛等裝飾,安裝上頭鏡、成球、銅須等。不同質地的裝飾用料對獅頭的重量和價格有直接影響。
傳承
佛山獅頭是地方民俗喜慶活動和群眾武術體育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用具,而以獅頭為名的比武競技運動則遍及中國華南、港澳及東南亞地區乃至歐美的華人居住區,為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和中外文化的溝通交流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廣東廣州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技藝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彩扎(廣州獅頭制作技藝)》由"涼薄之心"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