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 區域:湖南長沙
- 類型:工藝
- 更新:2020-11-04 16:30
- 網友“黯淡無光”分享
在湖南長沙,有一項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你了解這項技術嗎?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一起領略它的魅力!
圖片由網友“黯淡無光”提供

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的發源與傳承
銅官制陶文化萌芽于東漢、三國時期;盛于中唐;到五代,趨向衰落;明、清、民國時期是銅官陶瓷生產延續、傳承、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陶瓷業生機煥發,后又悄然沒落。這使銅官古鎮及制陶文化的興衰成為一部獨特的、以陶瓷為主要載體的“中國史”。
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還沒有刻意地繪制紋飾。真正的釉下彩繪瓷,應出現在唐代。
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的圖案,或寫上文字、詩句,然后施青釉1220℃-1270℃高溫燒制。
其后,陜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亦紛紛效仿,從此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屢創出驚世之作,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稱為“國瓷”的青花瓷了。
2007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銅官古鎮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唐至五代時期,在銅官分布較廣,有銅官鎮區、石渚湖區和古城區。南唐之后,石渚湖區、古城區未能繼續發展,沉睡至今。但銅官鎮區的椅子彎、高嶺上、峽口子、袁家湖、蔡家塅、沙灣寺、誓港得以傳承。
銅官是陶瓷釉下多彩發源地,這里千年窯火未絕,陶瓷藝術被傳承至今。唐代時期,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色彩比較單一。
長沙銅官窯創造性地將繪畫藝術運用到瓷器裝飾上,把鐵銅等呈色劑摻入顏料,用筆粘上顏料直接在未燒制的瓷胎上繪飾圖案,然后再蓋上一層釉入窯燒制。
通過熟練掌握窯溫,使瓷器呈現褐、綠、醬、銅紅等一種或多種色彩,這就是釉下彩技術,專家們稱其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銅官的先人們就創造性地將工藝和環保二者兼容,不能不說是歷史奇跡。同時,銅官陶瓷的制作,從泥土到器物,經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通過火的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利用自然界的物質特性,創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傳統技術,不能不說是一種征服自然的科學創新和壯舉。
銅官窯首創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藝是在提高產業競爭力,拓展陶瓷新市場的潛意識下形成的。先民們憑著智慧才能和實踐探索在當時發現了能顯色的幾種基料:孔雀石、洞庭潮泥、山坡黃泥、銅粉、柴灰、石灰,用這些基料相互搭配,濃淡適宜,產生青、黃、藍、綠、褐、黑、銅紅等多彩釉色。目前,該項技藝的保護單位是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人民政府。
湖南長沙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技藝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由"黯淡無光"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