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的魅力- 區域:山東青島
- 類型:民俗
- 更新:2020-11-03 14:30
- 網友“提筆戰中考”分享
在山東省膠州市,流傳著一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起源與發展吧~
圖片由網友“提筆戰中考”提供

膠州秧歌起源
山東膠州秧歌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中的一種,又被稱為“地秧歌”、“耍秧歌”、“蹺秧歌”、“扭斷腰”、“三道彎”等,盛行于山東省膠州市東小屯村一帶。山東膠州秧歌始于清咸豐年間,據清朝宋觀煒所作《秧歌詞》的敘述推斷,那時候的山東膠州秧歌舞蹈、行當名稱、服裝道具等與如今基本一致。
膠州秧歌主要內容
山東膠州秧歌有膏藥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人物角色,基本上的動作主要是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態”等,演出程序流程有“開場詞”、“跑場”、“小戲”三部分,跑場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以及《送閨女》、《三賢》、《小姑賢》、《雙推磨》等小戲。
山東膠州秧歌中,女性舞蹈抬重踩輕腰身飄,走動好似風擺柳,頗具柔韌性和線條美,“扭斷腰”、“三道彎”為其代表的動作;“棒槌”的的動作輕脆灑脫;“鼓子”的的動作有“丑鼓八態”,風韻獨特。
其歌曲由打擊樂、嗩吶牌子、民間小調三大部分構成。小戲秧歌原本有72個劇目,目前有135個。膠州市全市目前有秧歌隊一百多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關工作人員曾相繼七次對山東膠州秧歌開展發掘梳理,現在已經將其編列入漢民舞的教科書中的一種。1996年,小屯村被國家文化部授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頭銜。
山東青島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秧歌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膠州秧歌》由"提筆戰中考"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