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指南 生活指南

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

  • 作者:晨與橙與城
  • 發布于:2023-03-28 17:06
  • 來源: 網絡
  • 我要留言

廣州市2023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是什么?相信這是不少廣州考生及家長關心的問題,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根據考古學者的統計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臺、內外城墻,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約1200萬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萬人每年勞作200天計算,上述工程約需要6年以上的時間。此外,還需要有更多人為這些勞動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A.農業經濟的發展                

B.國家形態的成熟

C.金屬工具的使用                  

D.奴隸的辛勤勞動

2.《漢書·朱博傳》載,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視時遇吏民數百人攔路投訴。朱博派屬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縣丞、縣尉之事,只受理兩千石以上官員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條問事》言及者才得受理。這反映了當時

A.監察官的權力較小                  

B.政府規范監察范圍

C.中央集權日益加強                  

D.社會推崇無為思想

3.近年在西安市長安區出土了唐代將軍史善應墓。其墓志載:“(史善應)曾祖纈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羅可汗,父褥檀特勤,隋開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國喪亂,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國,封康國公,君(史善應)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說明隋唐時期

A.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              

B.門第觀念影響廣泛

C.族際流動與文化的整合              

D.羈縻政策效果明顯

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國理念                  

B.強化權力的制衡

C.對改革未形成共識                  

D.重視前朝的經驗

5.雜字書是明清時期采輯生活中常用字匯編而成的識字讀物,多由無名塾師編撰,流傳廣泛?!渡綎|莊農日用雜字》提及: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要記日用帳,先把雜字觀; 《婦女雜字》中有:勸爾婦女,識字為先,居家度日,務要淑賢。這反映了當時

A.學術文化重心下移                  

B.崇實致用的思想觀念

C.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D.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

6.19世紀50年代,掛洋旗的輪船經常在江南的城市與上海之間運送絲綢和現金等。1864至1865年,兩江總督李鴻章關閉了杭州、蘇州和上海之間的外國輪船航運。李鴻章此舉,主要是基于

A.太平天國控制了江南                

B.近代中國工業化取得成效

C.列強破壞了條約關系                

D.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需要

7.下表為20世紀上半葉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部分)。據此可知

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圖片由網友“晨與橙與城”提供

A.編者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理性繼承

B.培養實務人才成為社會共識

C.民主與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學革命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8.1927年3月,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漢口《民國日報》等刊發,引起廣泛關注。其目錄節選如下:

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圖片由網友“晨與橙與城”提供

——《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該報告

A.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      

B.改變了國民黨對農民運動的錯誤認識

C.明確農民階級應掌握革命領導權      

D.回應了共產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

9.1930年代,臺灣地區稻米產量大幅增產,但當時人均稻米消費量卻比1910年代減少了23.1%。糧食不足部分,當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這一狀況說明,當時臺灣地區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戰                

B.受限于工業化進程緩慢

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狀況              

D.遭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

10.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召開,貿易部確定了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隨后,貿易部按出口貨的重要程度,將出口貨分成三類:甲類出口貨與重要的進口貨交換;乙類出口貨與次要的進口貨交換;丙類出口貨則或換貨或賣瑞士法郎。這一做法意在

A.調整國民經濟的結構                

B.宣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D.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

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亞歷山大博物館。博物館的資金主要源于國王和政府撥款,用于資助學者進行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動,并出版了荷馬、歐幾里得和索??死账沟葘W者的著作。亞歷山大博物館的建成有利于

A.古希臘文化的傳承                  

B.自然遺產的保護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術的改進

12.西方考古學家在印度發現了“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詔諭: “今后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該石柱上還刻有貴霜帝國、笈多帝國的銘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西方的殖民歷史                    

B.古印度帝國的治理

C.印度教文化的傳播                  

D.笈多帝國的對外擴張

13.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宣稱“吾皇拿破侖……以保障人民幸?!F制定憲法”,強調“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這反映了

A.現代民法體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

C.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深遠              

D.歐洲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14.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德國的上述舉措

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

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

15.1917年3月,俄國臨時政府發表《就土地問題致民眾書》,宣稱立憲會議會解決土地問題,要農民耐心等待。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做宣傳工作。布爾什維克黨這一做法

A.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      

B.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

C.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      

D.實現了土地國有化目標

16.委內瑞拉總統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并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國也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不結盟運動。材料反映了

A.殖民體系的瓦解                    

B.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

C.美蘇關系的緊張                    

D.拉美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

——摘自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二

(高祖)及頒新令,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自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其丁男、中男永業露田,皆尊后齊之制。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

  ——《隋書·食貨志》

材料三

社倉原為地方上的一種社會互濟設施。開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倉管理不善,將它逐步歸并到官府管轄之下。據《隋書·食貨志》載,開皇十六年“又詔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边@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稅。

——摘編自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

(1)運用材料二、三闡釋材料一中“國計之富足”的觀點,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價值。(10分)

(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的理解。(4分)

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圖片由網友“晨與橙與城”提供

材料二

195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許多地區出現搶購糧食的現象,這種糧食緊缺的態勢一直延續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20世紀50至70年代,農民種糧靠計劃、糧源靠統購、消費靠統銷、余缺靠調撥、供應憑票證,國家力爭實現糧食供需平衡。

——摘編自毛佳《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財政政策的演進及其當代啟示》等

材料三

種子是農業產業鏈中的源頭,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但世界絕大多數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198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頒布,對種子選育和審定、種子生產等方面做了具體規定。到1994年,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已經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國外,我國具有獨立研發能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仍然不多,提高種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種水平是當下農業科研最主要的任務。

  ——摘編自徐豪《種子安全,才有糧食安全》等

(1)概括材料一中陜甘寧邊區糧食產量變化的總趨勢,并結合史實分析其原因。(6分)

(2)分析材料二中國家糧食政策實施的歷史背景。(4分)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確保糧食安全做法的認識。(4分)

19.學者圍繞“近代荷蘭經濟的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研究。下表是關于能源與近代荷蘭經濟發展關系的觀點。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圖片由網友“晨與橙與城”提供

(1)指出材料中兩種觀點的共性,并分別概括兩種觀點的論據。 (6分)

(2)圍繞“近代荷蘭經濟的發展”這一主題,評析上述學術研究的價值。(6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出兵朝鮮,劫走朝鮮王子、陪臣,剽掠府庫,并且大有渡鴨綠江之勢。朝鮮國王李昖逃離首都漢城,落腳于大明、朝鮮邊境。朝鮮數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救,但明朝并無太大的反應。八月二十四日,朝鮮派精通儒學的鄭昆壽為請兵陳奏史,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萬歷二十一年,光復平壤、開城,收復漢江以南千里之地。

——據鄭昆壽《柏谷集》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請為使臣鄭昆壽說服明朝出兵救朝鮮擬定具體的理由,并加以說明。(要求:至少列出三條理由,所述理由應符合歷史實際,史論結合。)

2023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圖片由網友“晨與橙與城”提供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4分)

(1)隋朝國計之富足是因為當時的均田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大索貌閱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賦稅收入;積糧于官又增加了民眾賦稅。

材料三出自學者的研究,屬于間接史料。學者通過對《隋書》等文獻史料的分析得出結論,結論可作為研究隋代國計富足的參考。(10分)

(2)隋朝國計之富足是建立在增加賦稅、擴大稅源的基礎上,百姓負擔日益加重。同時,政策又損害了豪強利益,加劇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另外,隋煬帝大興土木、發動對外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隋朝祚短運促。(4分)

18.(14分)

(1)趨勢:總體增加。

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成效;大生產運動的開展;減租減息政策的實行。(6分)

(2)糧食供需關系緊張;一五計劃和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4分)

(3)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堅持自力更生,堅持科技創新的農業政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4分)

19.(12分)

(1)共性:化石能源促進了近代荷蘭經濟的發展。

依據:泥炭說:泥炭儲量豐富,利于開采,泥炭成本影響工業發展。

混合說:17世紀泥炭消費居于主導,18世紀,煤炭消費量上升,19世紀,煤炭消費超過泥炭消費。(6分)

(2)研究歷史時,可以從多種視角進行解釋。材料中學者的研究是對近代荷蘭經濟發展作出的一種歷史解釋,這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能源地位的認識。如從唯物史觀視角出發,近代荷蘭經濟的發展還與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較早確立具有密切關系。(6分)

20.(12分)

理由一:中國與朝鮮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常遭倭患,東北地區鮮有倭寇,這是因為有朝鮮作屏蔽。如果朝鮮滅亡,中國獨自抵擋倭寇,那么日后恐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理由二:中朝之間的朝貢制度由來已久。如果明朝政府不派兵支援,中國可能會失掉其他藩屬國的信賴,朝貢體制也將不存。

理由三:明朝國力強盛,可以打敗日本。鄭和七下西洋,顯示出明朝經濟實力的強大。戚繼光率領戚家軍,重創倭寇,穩定了中國東南沿海。因此,明政府派兵定能重創日本。

相關推薦全國各市高三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匯總(2023)

更多

您可能感興趣

網站聲明: 本站《廣州高三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2023)》由"晨與橙與城"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
欧美黄色美女影片,伊人一级毛片亚洲一级毛片,欧美va在线视频,丁香婷婷激情五月天